创新点亮教育,教育点亮城市。1月10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导,成都商报·红星教育主办的
每一年的评选中,成都数千所学校的教育创新实践,历来就是分量最重、竞争最激烈的奖项之一。那么,教育的创新源头活水从何而来?如何推动城市有更多的教育创新?为什么说“无创新,不教育”?我们专访了成都大学教授、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陈大伟,从资深教育专家的视角,阐释了教育创新与城市的关系。
简介:陈大伟,成都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主持“教师职业道德”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研究教师幸福生活、观课议课、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方法等。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寓言中的教育智慧》 《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哲学社会成果奖。
陈大伟:我个人认为,教育是人类所必需的,也是人类所独有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是60后,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如果没有接受教育,用那年头大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努力读书,将来只有捡狗粪”。
我从德阳市中江县农村一路读书,后来考上了四川省中江师范学校。正因接受了这一段系统的教育,帮助我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在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对未来的职业有了初步规划,奠定了人生的基础。我现在上课也常给我的学生们——未来的老师们说,大学学习不只是为毕业谋得一份职业,更要主动发掘自己的人生,多尝试、多锻炼。
1982年,我从四川省中江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随后当了15年的中学教师,期间也担任过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1997年开始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可以说,是教育让我得以在社会立足,并有机会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多年一线从教的经验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创新是教育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这种创新称为“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即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谓“创新”即是在尊重、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锐意改革、大胆实践。
Q2:教育可以从哪些方向进行创新?以您研究了二十多年的“观课议课”为例,具体是如何创新的?
比如,教学内容的创新,老师在研究教材时,对学生有意义和价值的点有新的发现与挖掘;教学手段的创新,除了直接口头阐释,还可以有讨论法、演示法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比较不同的效果;教学工具的创新,从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张桌从头讲到尾,到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插入一些影视案例等,调节课堂氛围。
另外,创新还需要顶住一点,持之以恒。就我提出和实践的“观课议课”而言,1999年就有了这方面的尝试,2006年在《人民教育》发表相关成果,后来列为33个“《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2021年1月6日的《中国教师报》列出16个“课改20年,那些影响教学改进的概念”,“观课议课”名列其中,这里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也有长期的坚持和实践的深耕。
“观课议课”首先是文化和观念的变革,与过去的听课评课不同,“观课议课”提倡老师转向研究自己,并且不追求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的完全统一,更关注老师与老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其目的在于让参与者研究、思考,探索出更加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观课议课中更专业地进行教学改进和创新。
Q3:但创新往往伴随着争议与风险,在当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教育语境下,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这种担当或者说冒险?
陈大伟:在我看来,教育创新是对学生和教育负责任的行为,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失败。
在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电影中,主人公有创新,但又传递出创新有风险、创新难成功。就此,我在《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中讨论,里面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的教育本身蕴含着失败,忽略了人生的多种可能性和平衡。
我和老师们讨论创新时,经常分享这样的观点:“理论可以尖锐,但实践一定要中庸”。教育创新在实践前一定要多了解实际情况,深思熟虑、遵循规律,小步子一步步踏稳、一点点向前。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并且也应该有所作为的。
这一学期,给学生上“教师职业道德”,也有学生就教师选择有犹豫,他们说老师的生活一眼能看到头。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看到一些老师几十年的重复的生活,不少老师选择“躺平”。
我的看法是,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负责,选择“躺平”本身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是要在熟悉的地方找风景,让日常生活有一定“陌生化”和“新奇感”,这需要发挥教育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学就可能成为期盼,教师生命也会有不一样的景致。
Q4:以您的经验看,若要进一步激发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陈大伟:方法之一,要树立成功创新的榜样。改革创新,一定有部分先行者,对先行者的成功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其实就是一种鼓励创新的方式。比如此次2022年度盛典的创新案例评选,就为大家提供了参考的样例。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校,提到“用脑科学打开课堂创新的大门”,我觉得这是一种思路上的启示;成都市实验小学课后服务“质保中心”的思考与实践,这个案例呈现了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课后延时服务的质效与管理;成都天立学校的全球领导力灯塔学校创新实践,强调了学生的自我领导力和控制力,这方面的创新成果也值得大家学习、琢磨。
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先行者创新的榜样出炉后,对于榜样,不要只是欣赏别人得到的“创新”的大鱼,羡慕先行者的条件,认为“我们不具备那么好的条件”“我们没那么多的时间”,而是对创新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刻解读,寻找可操作性、可复制性思维、思路和方法,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当然,对于这些优秀的创新先行者,就是应该大力表彰、大力宣传,让他们的音量更大,被更多人听到、知晓、学习、借鉴,从而推动更多的人加入创新的序列。
方法之二,要组织学习新观念、新理论。开阔眼界,找到工具和方法,让大家意识到我们今天的教育,其实可以在很多地方有所作为。
方法之三,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这就必须得减轻老师的负担,尊重老师专业性的劳动,给他们松绑,让他们有时间琢磨教育,用心去思考教育,鼓励教师做好微创造。
方法之四,要搭建平台,建设鼓励创新的文化。通过该平台,老师们能交流、分享、讨论、学习创新的方法和经验,区域和学校要建设“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教育发展文化。
陈大伟: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重视教师应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队伍建设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当下的形势下,我以为首先是要减轻教师的负担。现行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环境给老师布置任务太容易了,教师负担太重。比如,我们可以从网上看到不少老师吐槽,现在不仅检查多、会议多,甚至一些有关家长的工作也要老师去完成,比如统计家长打疫苗……这就过多占用了老师们本该用于教书育人的时间。一定要意识到,教书育人应当是一个动脑子、拼智慧的劳动,教师需要一定的专业思考、专业发展的时间。
其次,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要认识到,即便是给老师安排课程培训,也要考虑老师的实际工作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能提升老师的能力、都对老师有帮助。鲁迅认为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我们需要以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第三,要引导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老师们要有这样的意识,教育教学的问题得靠研究解决,要学会协作共进,要做到谋定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