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们都很熟悉关于武器装备的一个概念,那就是所谓的“代”,比如第几代喷气式战斗机,第几代主战坦克等,这个概念起初是用来综合评价一款武器的技术水平,后来也被广泛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军队的实力。比如当一架F-4鬼怪战斗机和一架米格-29战斗机相遇时,一般军迷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要落败的,因为前者是二代战斗机,而后者被划入了三代战斗机。那么相应的,一支空军力量如果装备的大部分是三代机,自然会被认为比大部分是二代机的要强大,哪怕它们数量上是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坦克的任何技术进步,都可能会直接影响陆地战场上的力量平衡,比如说战后在坦克火力上,东西方就开展过一场口径比赛,战后苏联首先研制的T-54/55坦克装备了100毫米火炮,美国的M47/48“巴顿”式坦克则装备了90毫米火炮。而它们各自的接替者都更上一层楼,T-62坦克换上了115毫米火炮,西方的M60坦克的火炮口径则升级为105毫米,这个竞赛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才算稳定。在装甲防护方面也是如此,战后早期的坦克装甲还是装甲钢来硬抗各种穿甲弹和破甲弹,但是很快就开始出现复合装甲,于是新装甲和新火炮的组合成为了对坦克进行战斗力评判的核心指标,因为这关系到一方的坦克是否能在击毁对方的情况下保证不被对方击毁,而这样一次次的坦克对决的结果必然体现在战场态势的变化上,并最终决定一场战斗、一场战役乃至整个陆上战场的态势。
因此战后人们在对各种型号的坦克所采用的火炮、装甲、发动机、传动装置乃至传感器和火控设备的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后,对坦克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划代,每一代坦克之间也确实在战斗力上有着明显的差距。当然这里说的有差距,不代表个体之间的对抗就一定是先进一些的击败落后一代的,那个所造成的影响只是最终体现在交换比上,比如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在中东战争中曾使用改装了长身管火炮的二战古董M4坦克击毁过不少埃及和叙利亚的T-55等战后新一代坦克,这并不奇怪,但这不代表以色列人就不着急寻找新型坦克。
与坦克类似的另一个领域就是战斗机,如果说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是坦克的话,那么克制敌方战斗机最有效的武器就是己方的战斗机。二战以来的多次战争一再证明,想以地面防空来克制敌方的空中打击,是个效果不理想的战法,只能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只要可能,还是要建立己方强大的空中力量和敌方对抗。
因此自战斗机诞生以来,每一种设备和每一个性能要求几乎都和克制敌方的战斗机有关。当一款战斗机装上了指标大大提高的新款发动机,那么它的加速性、爬升能力、做完机动后的能量恢复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而这在两款战斗机之间的格斗中是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样,如果战斗机装上了新的雷达,探测距离大大拓展了,那么它就可能先期发现敌方的战斗机并提前抢占有利阵位做好空战准备,并可能提前发射导弹进行攻击,而这也很可能决定一场空战的结果。最终性能的差异会以统计学的形式影响到整个军事对抗的态势。
所以各国在战斗机的研制上也是眼睛时刻盯着敌人来确定自己的对策,当苏联人在朝鲜战场用上了米格-15后,美国人立即将最新锐的F-86调去应战,当美国人在研制F-15战斗机时,苏联人就不惜代价的研制米格-29和苏-27来抗衡。因为这是一种直接的对抗,结果只有两个:优势或者劣势。1982年贝卡谷地之战中,叙利亚人手里只有米格-21和米格-23等战机,而这些都是被归类于二代战机,当它们面对以色列刚从美国那里拿到的F-15和F16战斗机时,几乎是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战局背后是两代战斗机在雷达、航电、动力、气动力设计等决定性能方面的差距造成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